学习型外语类义词典的编辑要点

一、学习型外语类义词典的概念与宗旨

学习型外语类义词典是以外语学习者为目标群体的外语类义词典,其中类义既指同领域词,也指近义词。同领域词例如“桌子”和“椅子”,近义词例如“高兴”和“开心”。其遵循的总体宗旨即是通过将含义联系比较紧密的外语词汇归纳到一起,配以不易引起歧义的释义和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例句,让读者在读了这些语料后,凭借自己的感知力来感知各近义词的明显或微妙的异同之处,同时又能帮助读者将学过的单词串起来,进而辅助记忆。因此,此类词典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分类尽量齐全而清晰、采用句子释义、提供丰富而又代表性的例句。

二、应该由谁来编写

先说说我的个人观点:谁在学习外语,就由谁来编写。因为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我有强烈的学习欲,而且十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要了解一个英语单词到底有哪些近义词,这些近义词之间到底有何异同,而市面上的词典不能满足我,那只能自己编。具体涉及以下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由外语学习者来进行观念的分类?本人在翻阅外国人编辑的近义词词典的时候,发现他们总结的近义词,有时候我认为意思并不相近,很容易就能区分开,并不需要归纳到一起,更不需要辨析;而我认为意思相近的词,他们的词典里又没有。所以我认为,各语种的人们也许因为地理或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语言在表达观念上也存在差异。在甲语言里的某个观念,也许在乙语言里没有,这时候以乙语言为母语的人如果想给以乙语言为目标语言的母语却为甲语言的外语学习者编近义词词典,那么他极有可能不会去解释一个在自己的母语里没有,而以乙语言为目标语言的母语为甲语言的外语学习者又确实想了解的概念。这就导致了编纂者和阅读者在最终目标上的错位——一个想得到,一个却给不了。因此,最好由学习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凡事无绝对。如果真的由以乙语言为母语的人编辑此类词典,那么在编辑过程中由该词典的目标群体进行修正补充,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只是需要遴选几个认真的学习者进行协作即可,不过工作量太大,需要各方尽量协调。

三、释义策略

我觉得用中文词语来解释英文单词的意思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两者的含义有时候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就尽量采用中文句子来释义,这样能降低歧义率。另外,有人建议采用英文释义,我觉得这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但是我的选择还是优先用中文句子来释义,因为我是一个外语学习者,我没有传说中的神乎其神的“英语思维”,我在外语学习阶段,母语永远是我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为了高效获取信息,用我的母语来解释外语单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如果用外语来解释,也只是把我的中文释义翻译成外语而已,因为我对这个词义的理解,无论用哪种语言去解释,应该都是一样的,用任何语言进行释义,都不应该改变我对这个词的理解。

当如,如果是由以乙语言为母语的人为以乙语言为目标语言的外语学习者编辑此类词典,也要尽量以乙语言进行释义,更准确地说,是用你最擅长的语种进行释义,这样能够保证释义最准确,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影响释义的准确度。例如,我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的英语水平大概率是没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高的,如果我强行采用英语去释义,那么势必会影响我的表达,同时,如果我用词不当,还会造成错误,因此对我来说最稳妥的方式即是用中文句子释义,这样起码能保证我释义的精准度。如果我想把释义做成英文版,找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翻译即可,他们大概率比我翻译得准确。

四、关于例句

例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常用、丰富、有代表性、排列顺序。第一,要选择常用度高的真实例句或固定表达法,这样能大大提高词典的使用价值,我希望我在读了这些例句后,能够立刻就用到;第二,例句和固定搭配尽量丰富一些,尽量覆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这样能提高例句或表达法的查得率,有时候我不止想知道这个词是啥意思,我更想知道它和哪些词搭配,可以造哪些句子;第三,例句和固定搭配要有代表性,这是控制例句数量和质量的最佳策略,因为一个义项的应用场景可能会很多,如果每个场景都给出很多例子,那么例句和搭配的数量将大到超出了读者的注意力掌控范围,因此每个场景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句和常用搭配就可以了。不过要注意,在排列这些例句和搭配的时候,尽量把同一个场景的例句和搭配排列在一起;第四,关于例句和搭配的排列顺序,如上所述,首先要保证同一场景的例句和搭配排列在一起。其次要按照场景的常见度,将常见的场景排在前面,次要的场景依次排在后面。

五、分类标准

可以采用本人现成的分类标准,也可自己进行分类。本人是从下到上,采用归纳法进行分类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词都可以被分进某个组里,不会出现遗漏。如果采用从上到下的演绎法进行分类,最后可能会剩下一些词没法归类。当然,也可以采用本人现成的分类标准,到时候在进行调整,这种也许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讨论

若阁下有独到的见解或新颖的想法,诚邀您在文章下方留言,与大家共同探讨。

原文:PKMer_学习型外语类义词典的编辑要点